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是一个面临重大转折的时代,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的时代。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他们感到不满足,感到困惑和迷茫。
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神殿,有它自己的神。这不是迷信,而是人类精神需求的必然结果。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人多数都信上帝,他们并不是一定都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是需要上帝的存在。对人类来说,从科学上论证上帝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需要一个上帝来给他们安慰与指引。一个没有神的民族,必然没有约束,没有敬畏,也不会有超越于物质需要的崇高目标,它要么陷于虚无,要么趋于暴虐。
是中国人真的缺少信仰吗?其实中国人不缺乏信仰,古代的中国人不乏信仰。古代中国以儒家为正统思想,儒家的思想也为统治者所推崇,很多人信奉儒家,也有很多信奉佛、道的,古代中国总能找到自己的信仰。也因此才有了几千年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在新中国建立起来,共产主义这一种政治信仰为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红宝书成为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圣经。但经历了“文革”的动荡,人们也普遍对此感到怀疑,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提高,然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诚信的道德缺失,价值观的沦丧比任何时候表现的都要强烈,浮躁的社会让人感觉到了信仰的危机。
现在当我们在节目中看到大陆的小学生会背颂《弟子规》、《千字文》这些文章时感到惊奇时,就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已被我们抛的多远,有谁知这些本应就是每个中国人所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每一个民族、每一种宗教都需要模范,上帝的形象是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刻才得到升华的。孔子作为现实的神,则以其现实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为后代中国人树立了榜样,《论语》的力量,不只在于其数千言的哲言,更在于渗透在这些哲言中间的孔子那种对理想与人格孜孜以求的形象。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任、义务,你就要乐天知命。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在中国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在当代中国宗教以及民间信仰中,佛教无疑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为普及深远的。所以才有了佛教起源于印度,昌盛与华夏,传播与四海的说法,应该说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里面是和中国的传统文明结合最好的。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内心,我们究竟要做什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惟一标志。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当前这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是我们对一百多年来批判和否定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反思。。现在已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国学文化开始遍布全球,也正式传统文化在历经浩劫之后重新被认同的体现。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安徽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等,每年都要召开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阎崇年在《百家讲坛》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等等,这些学人雅俗共赏的讲座,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在寻找自己的心灵家园,“放逐自己,牧养心灵”。